时间:2020/10/29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
年,是中国书法发展不同寻常的一年。在这一年中,书坛涌现出许多明星人物,他们犹如繁星点缀着艺术星空,璀璨耀眼。这一年,对于王卫东来说,可谓收获颇丰,他在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、首届“文笔光华杯”全国书法艺术大展、第十一届“观音山杯”全国书法篆刻艺术大展等许多书法活动上斩获颇丰。

国展上的王卫东

我们不禁好奇,王卫东是何许人也?他的艺术生涯经历过什么?是什么成就了今天的王卫东,书法艺术网带你一起走进王卫东的书艺人生。金湖城里的少年才子江苏金湖,位于南北文化交汇处,深受吴楚文化、齐鲁文化和运河文化多重影响,素有“尧帝故里”“苏北小江南”的美誉。王卫东就出生在金湖的一个书香门第。王卫东自幼深受金湖文脉和家传影响,喜爱书法、音乐,对书法艺术更是情有独钟。家庭文化的沉淀,再加上个人天份,造就了他的成长,更为他的习书之路打开一扇亮窗。尽管金湖卧虎藏龙,少时的王卫东在家乡一带便小有名气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,金湖县城里的大街小巷都有王卫东题写的招牌,每每遇到自己的大作,少年王卫东也免不了沾沾自喜。

青年时期的王卫东

艺术洗礼的蜕变者随着阅历、见识和审美的增长,王卫东开始感觉自己的书法似乎止步不前,但这些并没有让他停止对书艺的追求,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。王卫东知道,自己绝不能再固守金湖一地。自年起,在得到一些书坛名家指点后,王卫东茅塞顿开。于是,他决定调整习书思路,摒弃自己昔日习书的陋习,重新上路。经过习书途中的风霜洗礼,他的艺术渐臻佳境。几年来,先后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入展达50余次,从此一发而不可收。

王卫东作为获奖书家代表在第十一届“观音山杯”开幕上发言

承魏晋风韵,写时代精神纵观王卫东近年创作的优秀作品,我们不难发现其技法娴熟,气息高远,取法高古,晋韵融通。“字如其人”这句话在他身上进一步佐证。年11月,笔者在首届“文笔光华杯”全国书法艺术大展开幕式上邂逅了王卫东,他温文尔雅的性格和扑面而来的书卷气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。时隔不久,在第十一届“观音山杯”开幕盛典上,我们再次和他相遇。利用两次活动的间隙,围绕书艺人生和创作中的核心问题,对其进行了专访。书法艺术网:书法和其他艺术学习一样,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面临一些重要的节点,您是如何实现突破的?王卫东:书法学习和创作,确实很难把握。回过头来看自己,某个阶段人都会陷入瓶颈。就像我当年在金湖早早成名,但突然有一天发现与古人相比,书法技艺平平,无古人的法度。好像一下子不会写了。也许是自己骨子里的不服输,又幸运的遇到了李啸、李德会、黄鑫、王金泉各位老师的指点,渐渐的有了些许收获。当你突破了某个阶段,会有一种大的成就感。人生和书法一样,都是不停的向前。下个阶段,到底该如何走,我也在不断摸索、不断的探究。在创作中,质朴不丢,但要有出新,但这个“出新”要符合书法和艺术的美学规律,也要符合时代精神,这也是我目前希望努力的方向。

第十一“观音山杯”佳作奖作品

书法艺术网:我们知道章草是当代书家学习的一块硬骨头,那您是如何实现突破的?又是如何消化这些古法,融入当下创作的?王卫东:本人一直从事章草创作。我们知道章草流行于西晋时期,但距今一千六七百年了,已经属于古体了,章草的特点是字中有连笔,字与字之间不牵连,并保留隶书的波磔。其实,学习章草除了临摹,也要对古代的文史都要有所涉猎,在章草书体上,我做了深入、深刻的研究,比如陆机、宋克、简帛、汉简等,都要去研学。要对章草有精深的研究,才能保证字法、章法没有错误。我们现代人学古代的碑帖,只求“入古”还不够,因为时代进步了,书写的价值和欣赏的载体也发生了变化,所以我一直希望把古人的章草笔意,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,要对古人作品不断加以自我理解,更要对文化、对生活的认识和积累,加上个人的性情,这样才能有所突破。就以国展创作来说,我以陆机《平复帖》为基调,精心创作2.8*0.44米的竖幅小章草,整幅作品采用红星墨毛边纸书写,以10个小条拼接而成,作品注重结体、笔法、章法、墨色变化,同时融入索靖、皇象和汉简等元素,希望能传递出《平复帖》苍茫、古朴的意境。

第十二届国展入展作品

书法艺术网:您对未来有什么期许?王卫东:古人说: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。年,对我来说,比较幸运,在书法的道路上我才取得了一点点的成绩,在今后的日子里,我将感恩老师教诲,坚持不懈、再创佳绩。也希望用精心创作的作品来回报各位师友对我的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jinhuzx.com/jhxzfou/6674.html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