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3/12/27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编者语:最近,宝应县民政局区划地名科的朋友圈可是刷刷刷爆了:他们一直在发送行政区划调整、变更的调研、审核、报批的工作,稍不留神未读消息的小红点就耿直地亮着。推送的内容有:行政区域界线的管理和维护,调处边界纠纷;承办地名、命名、更名的审核和报批工作也在上传。一个不同寻常有情怀有家世的地名,是与TA的背景、环境、生活、习俗密不可分,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起源和社会发展。为了承担起城市文化传承、展现的重任,他们的工作日志从不在服务城市管理上更新,而是为留住历史记忆,传承深厚的历史文化,去挖掘去讲述给你听。01新石器时代宝应的县名是怎么来的?现在,让我们带你走进宝应的历史,对宝应地名的来龙去脉作个简要的介绍。宝应历史悠久,境域置县已有余年。始名“东阳”,后称“平安”、“安宜”,唐上元三年(年),县境获“定国之宝”,肃宗诏书,将安宜更名为宝应,沿用至今。宝应县位于江苏省中部,属于里下河浅洼平原区。古为大海,新石器时代渐次成陆地。境内广洋湖出土的“古猛犸象牙化石”,射阳湖出土的“鹿角化石”和“有柄石刀”等文物,表明新石器时期先民就已在此繁衍生息,充分说明宝应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。02夏商周——隋唐时期夏商周时期本邑属淮夷族。春秋战国时期,本邑初属吴,后属越,越亡归楚,楚为秦并。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天下,在本邑首建东阳县,东达大海,西邻盱眙县,南界广陵县,北接淮阴县。汉魏六朝时期本邑分属四县,即西为东阳县,中为平安县,东北为射阳县,西北为石鳖县。隋朝初年我县全境统一为安宜县,县治在平安,清刘宝楠《宝应图经》称:“平安故城在今县治西南六十里。”大约在今运西退水闸西南。县域西至云山,东临射水,南以子婴河为界邻高邮县,北界楚州。隋炀帝开京杭大运河经过平安和白田,因交通之利,白田村迅速兴起,时称“安宜胜地”。隋朝末年义军四起,瓦岗军裴元庆驻军于平安之北,后此地名瓦甸。义军杜伏威屠毁平安城,唐初武德四年(年),安宜县治迁往白田。唐代诗人李嘉祐《送皇甫冉往安宜》诗云:“津楼故肆生荒草,山馆空城闭落晖。若问行人与征战,使君双泪定沾衣。”就是说的平安废墟。03隋唐——清朝时期“安史之乱”期间,唐上元三年(年),本县寺尼真如获天赐十三宝献于朝廷(真如在中原战争时期,到楚州安宜避乱修身,在老家河南巩县得五宝,在我县得八宝),病中的唐肃宗大喜,认为天赐祥瑞。《旧唐书·肃宗本纪》载:“建巳月庚戌朔壬子楚州刺史崔侁献定国宝玉十三枚,……置于日中皆白气连天。侁表云:楚州寺尼真如者恍惚上升见天帝,帝授以十三宝曰:中国有灾,宜以第二宝镇之……乙丑诏宣太子(李豫)监国。又曰:上天降宝献自楚州,其元年宜改为宝应(即:得“宝”之“应”)。不久肃宗崩,李豫接位是为代宗,按肃宗遗诏改上元三年为宝应元年,安宜县改名宝应县,宝应也因此成为历史上一代帝王钦定的县名。封楚州为上州,宝应为望县,真如为宝和大师,在宝应敕建真如寺。南宋宝庆三年(年)升为宝应州,领宝应、盐城、山阳、淮阴四县。南宋末年又改为宝应军。至元十六年(年)改安宜府。至元二十年复为宝应县,改属高邮府。清乾隆年间又改隶扬州府。年宝应湖西地区划出分设金湖县。04建国后纵观历史,建国以后,宝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,许多成就令人瞩目。年3月实行“市管县”,宝应县隶属江苏省扬州市。现在的宝应县面积平方公里,总人口约90万人。乡镇区划也几经更迭,年9月,新设立了宝应经济开发区,年10月,设立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。走进新时代,实现中国梦。让这一片古老文明的宝地焕发时代的青春,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!文字整理/刘世昌李蕊夏华林正梅摄影/吴琴芳杨宁光王红霞美编/无敌大兔牙不闲本文系晚安宝应(ID:wabyhh)出品,宝应生活网经授权转载。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jinhuzx.com/jhxjtong/12908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